2月28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。从人口数据的性别构成来看,男性人口72311万人,女性人口68949万人,男比女多3362万人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57万人,女性人口为68855万人。这意味着2021年男性人口下降了46万人,而女性人口则增加了94万人。
新京报梳理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发现,2021年是中国男性人口近40年来(自1978年以来)首次出现减少的年份。
总人口性别比在下降
2021年我国男性人口为何会下降?首先,死亡人口和死亡率上升了。2021年我国死亡人口为1014万人,死亡率为7.18‰;而2020年死亡人口为998万人,死亡率为7.07‰。
其次是因为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下降了。我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下降,到2021年已经是连续第五年下降。2021年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,出生率为7.52‰;而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,出生率为8.52‰。
最后,近年来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。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在103—107的范围内。2010年,我国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18,2020年出生性别比则下降到111.3。
在出生人口不变的情况下,出生性别比下降,意味着男婴出生人数下降。受出生人口下降和出生性别比下降双重因素叠加的影响,近年来我国出生的男婴人数逐年减少。性别结构逐渐趋向合理。
那么,既然死亡人口数量和死亡率上升了,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下降了,为何2021年女性人口还增加了94万人?因为女性平均寿命延长了。去年12月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女性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7.37岁提高到2020年的80.88岁。
实际上,2021年,我国不但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了,而且总人口性别比也下降了。“七人普”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(以女性为100,男性对女性的比例)为105.07,而2021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04.88。
舆论当理性待之
不过,虽然全国的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,但个别省份的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。但从全国范围来说,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大趋势正从“男多女少”向“男女平衡”转变。事实上,由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,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性别比都是“女多男少”。日本、英国、法国、美国等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“女多男少”现象。
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转变,既有出生性别比下降的原因,也有女性平均寿命延长的原因。而出生性别比下降的背后原因,则是我国女性地位不断提高,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,基于性别选择的人工流产现象越来越少。这都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“水位”的提升。
在高等教育领域,我国其实已经出现“女多男少”现象。《中国统计年鉴2021》的数据显示,我国20岁-34岁人口中,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共有5894万人,其中男性占47.3%;女性占52.7%。
从总人口性别比来说,虽然我国在整体上仍然是“男多女少”,但个别大城市已经出现“女多男少”的情形。分析各大城市统计年鉴的户籍人口就会发现,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十余个大城市,不约而同地存在“女多男少”的情况。这当然不难理解: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普遍喜欢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,而城市又有大量的白领工作机会,吸引女性的进入。
总而言之,我国男性人口近40年来首次减少,人口性别比例逐渐趋向平衡,这是社会乐见的趋势。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结构更加合理,对未来经济发展、社会改革、观念转变等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。对此,舆论当理性客观待之。
□何亚福(人口研究学者)
(来源:新京报)